健康传承 “医圣”李时珍 6 条养生铁律,破解养生焦虑,背下来少跑医院!
点击蓝字『古韵翰林』,关注古翰
365建站图片
国学经典,共学勉之
图片
图片
李时珍(1518-1593),明代医药学家,历时27年编纂《本草纲目》,集中华医药之大成。他主张“药食同源”,将医学与生活智慧结合,提出“养生之道,莫先于食”。其养生理念源于对自然规律的观察,强调顺应人体节律,至今仍被奉为传统养生经典。《本草纲目》不仅是医药典籍,更是一部蕴含东方哲学的生命指南。
图片
【1】
饱不洗头,饥不洗澡
解释:饭后不宜立即洗头,饥饿时不宜洗澡。
古人云:“食气入胃,浊气归心。”饭后气血集中于脾胃消化,此时洗头易致头部气血不足,引发头晕;饥饿时阳气虚弱,洗澡更耗散元气。
这看似简单的禁忌,实则暗藏“顺势而为”的智慧。现代人常因快节奏忽略身体信号,暴饮暴食后急着梳洗,反而埋下健康隐患。李时珍的提醒恰似一记警钟:真正的养生,是学会与身体对话。
图片
【2】
汗水没落,冷水莫浇
解释:出汗后身体未平复,切勿用冷水冲洗。
《黄帝内经》言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。”运动或劳作后,毛孔张开如“门户洞开”,冷水骤激易使寒湿入侵。这让人想起宋代《洗冤集录》中“骤寒致病”的记载。
现代人贪凉图快,大汗淋漓后猛灌冰水、冲凉降温,实则违背“缓则治其本”的古训。李时珍的智慧提醒我们:养生非对抗自然,而是顺时而动。
图片
【3】
食不过饱,饱不急卧
解释:饮食不宜过量,饭后不可立即躺下。
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”《千金方》早有警示。现代人常以“光盘行动”为荣,却忽略了“过犹不及”的辩证。暴饮暴食如“堰塞湖”,加重脾胃负担;饭后即卧更像“火上浇油”,阻碍消化。
李时珍的“七分饱”哲学,暗合现代营养学的“热量限制”理论。节制不是苦行,而是给生命留白,这正是东方养生的精髓。
图片
【4】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吃米带糠,吃菜带帮
解释:吃米保留米糠,吃菜不丢菜帮。

俗语云:“粗茶淡饭保平安。”李时珍推崇的“带糠吃米”,恰与现代膳食纤维理论不谋而合。米糠中的B族维生素、菜帮里的叶绿素,皆是天然营养素。
反观今日精米白面盛行,“食不厌精”反而导致营养流失。这让人想起宋代《山家清供》中的田园饮食智慧:真正的滋养,往往藏在被忽视的粗粝之中。
图片
【5】
男不离韭,女不离藕
解释:男性宜常食韭菜,女性宜常食莲藕。
《本草拾遗》载:“韭温中下气,补虚益阳。”韭菜温补肝肾,恰似男子需“养阳固精”;莲藕清热养阴,正合女子“滋阴润燥”之需。这并非性别刻板印象,而是基于中医“因人施养”的智慧。
现代营养学亦证实,韭菜含锌、莲藕富铁,正对应男女不同的营养需求。李时珍的“食分男女”之道,启示我们:养生需读懂身体的性别密码。
图片
【6】
冷勿冰齿,热勿灼唇
解释:食物冷不过牙齿承受度,热不过嘴唇承受度。
《吕氏春秋》云:“凡食无强厚味,无以烈味重酒。”李时珍以“冰齿”“灼唇”为界,强调饮食温度要“适可而止”。
现代人嗜冷饮如命,火锅麻辣烫不离口,却不知过冷过热皆是“慢性毒药”。这让人联想到宋代《养老奉亲书》中的饮食箴言:口舌之快易得,健康之本难求。温度的平衡,正是生命的平衡。
与君共勉
-· End ·-
若喜欢,欢迎关注「古韵翰林」
别忘了点分享、收藏、在看、点赞哦!
图片
图片
— 往 期 推 荐 —
◆杜荀鹤这首“逆袭”诗!仅28字,道破小人物崛起的沉默智慧
◆“财神”范蠡10大处世绝学,道尽人生逆袭终极智慧,读懂少走十年弯路!
◆“千古名相李斯被腰斩前泣血5言!句句诛心,读懂瞬间清醒,改写人生困局!”
◆央视力荐!活了142岁的药王孙思邈,10句养生妙言,看懂顿悟健康密码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