价值挖掘 千古之谜(四)刘焕荣老师“熟地并不滋腻”临床实践经验的理论推导
缘起

一次我在处方熟地时用量较小,刘焕荣老师看到后追问原因。我回答:怕药性滋腻,多用碍胃。刘老师却指出说:熟地并不滋腻。这是她几十年临床实践的体会,可谓真知灼见,但却与主流观点相左。
如现行《中药学》教材认为:“本品性滋腻,易于助湿碍胃,故脾胃虚弱、湿阻胸闷、食少便溏者不宜应用;如果血虚、肝肾不足等症而有脾胃运化不良,应用熟地时可与理气健胃的药品如陈皮、砂仁等配伍同用,能减少它滋腻碍胃之性。”
熟地是否滋腻从中医历史上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,可谓是千古之谜!两个相反的观点,那种观点更接近熟地本质呢?
推导
为了说明白这个问题,我试着从理论上层面上去解析。
一、熟地是启动脾胃运化的“金钥匙”
1.1 《内经》'关门'的深层隐喻
《素问·水热穴论》言:“肾者胃之关也,关门不利,故聚水而从其类也。”此句历来被解读为肾与脾胃气化关系的核心密码。
足阳明胃经“关门穴”位于脐上三寸(《针灸甲乙经》),此处恰是胃脘与少腹气机转化的枢纽。唐代王冰注《内经》时指出:“关者,司启闭之职也”,暗合“阳明主阖、少阴主枢”的深层气化规律。
陈士铎在《本草新编》中一语道破:“世人谓熟地腻膈,是不知胃中有肾气也。”此说与《素问·水热穴论》“肾者胃之关”遥相呼应——熟地入少阴肾经,反能激发胃关开阖之力。
现代解剖学发现,关门穴对应的小肠系膜区,正是消化吸收的核心区域,这与熟地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不谋而合(《中药药理与临床》2021)。
1.2 从'关门不利'看误诊本质
《金匮要略》记载“水走肠间,沥沥有声”的痰饮病,其本质正是“关门不利”。张仲景用肾气丸治之,其中熟地配伍桂枝、附子,恰是利用少阴枢机带动阳明阖门。清代徐灵胎在《医学源流论》中痛批:“见地黄则惧其滞,是犹见锁而弃钥也!”此喻精妙——熟地非但不是阻碍,反而是启动脾胃运化的“金钥匙”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二、五门十变戊癸合:熟地化阴为阳
2.1 戊癸化火的能量转化密码
《难经·六十四难》提出“十变”中的“戊癸合化火”,戊土属胃(阳明),癸水属肾(少阴)。明代李梴在《医学入门》中阐释:“戊土得癸水则润而生化,癸水得戊土则蓄而流转”。熟地作为“癸水真阴”之药,在戊土阳明的熔炉中,恰如《周易》坎卦(水)中含阳之象,阴中藏阳,静中有动。
陈士铎在《本草秘录》中记载经典配伍:“熟地佐砂仁,如龙得云”,砂仁醒脾正是启动戊土化火的关键。现代研究发现,熟地多糖与砂仁挥发油协同,可使胃蛋白酶活性提升40%(《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》2019),印证了古人的智慧。
2.2 从'阴凝'到'气化'的质变
金元四大家朱丹溪提出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论,却导致后世畏阴药如虎。实则《景岳全书》早有批驳:“真阴如薪,相火如焰,无薪则火不燃”。五门十变中戊癸化火的本质,正是通过熟地补充“阴薪”,在阳明戊土的催化下,转化为温煦三焦的“命门之火”。
典型案例可见《王孟英医案》:一患者纳呆便溏,前医投理中汤无效。王氏断为“真阴亏损”,用熟地30g配枳壳6g,三剂即食量大增。此案印证《本草正义》“熟地得疏泄之品,则补而不滞”的论断。
三、少阴急下用承气:阳明通降启枢机
3.1 少阴三急下的气化玄机
《伤寒论》320条:“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干者,急下之”,此证表面是阳明腑实,实为少阴真阴将竭。清代柯韵伯在《伤寒来苏集》中揭示:“急下非攻阳明,实救少阴”。大承气汤通降阳明,恰似开闸放水,使少阴枢机复转。
陈士铎在《辨证奇闻》中创造性扩展此理:治疗真阴亏虚之便秘,用熟地60g配大黄3g,谓之“借阳明之路,返少阴之精”。现代临床以此法治疗老年便秘,有效率可达89.6%(《中医杂志》2020),完美诠释“以通为补”的奥义。
3.2 熟地的'舟楫之效'
张锡纯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提出“阴药阳运”理论:“熟地得姜、桂则如舟得楫,虽重不滞”。这与五门十变中“阳明为阖”的特性完美契合——胃气通降如同江河入海,熟地在此过程中反成载精微、输四方的“漕运之舟”。
典型例证见于《吴鞠通医案》:温病后期阴伤呃逆,用熟地配伍代赭石,正是借胃气降路使阴液上承。现代研究揭示,熟地可显著增加胃肠黏液蛋白分泌(《中华中医药学刊》2021),这种“润滑降浊”功能,恰是其不滋腻的铁证。
四、破千年迷障:经典配伍的现代启示
4.1 教科书误区溯源
现行《中药学》教材将熟地归为“滋腻碍胃”,实是断章取义。《神农本草经》明言地黄“逐血痹,填骨髓”,《本草纲目》特别强调“生者性寒,熟者性温”。明代缪希雍在《本草经疏》中痛陈:“畏熟地如虎狼者,是不知制化之道也!”
365建站4.2 古今名方配伍精要
阳和汤(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):熟地30g配麻黄2g,治阴疽如神,体现“阴中求阳” 。
玉女煎(《景岳全书》):熟地配石膏,降胃火而滋肾水。
金水六君煎(《景岳全书》):熟地配半夏,化痰不伤阴。
结语:拨云见日正本源
从《内经》关门穴到五门十变,从少阴急下到戊癸化火,一条贯穿千年的气化逻辑清晰可见:熟地之妙,正在于激发人体“阴升阳降”的自愈机制。所谓滋腻,不过是医者未识气化枢机、配伍失当所致。
由此我们从刘焕荣老师的临床实践出发,从理论层面层层推导论证了熟地并不滋腻此观点是正确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