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源整合 手抖、抽筋、麻木? 心血虚、肝血虚、气血虚, 中医: 快速补足气血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,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“艺术加工”成分。喜欢点一下“关注”,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。
大伙儿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早晨端碗喝粥,手突然抖了一下,差点洒出来;晚上睡觉,腿肚子突然抽筋,疼得直哆嗦;或者是坐久了,腿脚发麻,站起来都没知觉……要是偶尔一回,还能当作没休息好,可要是三天两头来这么一下,那可得当回事儿了。
很多人一听到“手抖”“抽筋”“麻木”,第一反应就是缺钙,赶紧买点钙片补补。可有的人越补越没用,问题照样反反复复,甚至还越来越严重。其实啊,这些症状很多时候不是缺钙,而是气血不足惹的祸!
气血不足,往小了说,人没精神,脸色发黄,容易累;往大了说,影响五脏六腑,时间长了,身体就像一台缺油的机器,哪哪都不顺畅。特别是心血虚、肝血虚、气血虚,对身体的影响可不小。今天咱们就掰开了、揉碎了讲清楚,看看它们到底怎么回事,又该咋调理,才能让气血充盈,整个人精气神十足!
气血不足,根子在哪?
老祖宗说:“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。”气血就像是人体的“运作系统”,它们互相依存,缺一不可。简单来说,气是动力,血是营养,气推动血在身体里流转,血又承载着氧气和营养,供给全身。要是哪一样出了问题,身体就会出毛病。
咱们先从心血虚说起。心主血脉,血虚了,心就像没油的机器,运转不畅。最先受影响的就是大脑,人容易心慌、健忘、睡不好,严重的甚至会头晕目眩,动不动还胸闷喘不上气。有的人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白天又精神不济,这其实就是心血虚的典型表现。
再说肝血虚。肝藏血,主疏泄,肝血不足,最容易影响眼睛和筋骨。很多人熬夜多了,眼睛干涩、视力下降,还容易抽筋,这就是肝血不够了。有些女性朋友经期不调,量少、颜色淡,甚至月经推迟,那也是肝血虚的信号。
气血虚就更不用说了,气血是人的根本,虚了就像房子没了地基,整个人都没劲。一坐下来就不想动,稍微干点活儿就累得气喘吁吁,皮肤干燥、脸色暗黄、手脚冰凉,甚至头发越来越少,这些都是气血亏虚的表现。
气血不足,不只是“虚”那么简单
很多人觉得,气血不足不过是小毛病,熬熬就过去了。可事实上,气血亏虚是很多慢性病的“源头”,一旦忽视,后果可能比你想象的严重。
气血不足的人,免疫力会直线下降。你会发现,别人换季感冒,你也中招;别人熬夜没事,你第二天就顶不住;别人爬个小坡没感觉,你爬两步就喘。这就是身体底子虚,稍微有点风吹草动,就容易“倒下”。
更严重的是,长期气血亏虚,容易诱发心脑血管问题。血液供应不足,大脑供氧减少,就容易头晕、健忘,甚至出现脑供血不足,时间长了,风险就大了。心脏供血不足,心脏就容易出现问题,心悸、胸闷,甚至心绞痛,都是心血虚的信号。
对于女性来说,气血不足直接影响子宫和卵巢,月经不调、宫寒、不孕,甚至衰老加快,都是因为气血亏虚。皮肤也会变差,脸色蜡黄、没光泽,皱纹早早就爬上脸。
补气血,关键是选对方法
说到补气血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吃红枣、喝枸杞水。这些虽然有点作用,但要想真正补足气血,光靠吃这些还不够。
第一,养好脾胃,气血来源才稳定。
中医讲“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”,意思是,气血是吃出来的,脾胃功能好了,气血才能充足。平时可以多吃点健脾的食物,比如山药、红薯、糙米、小米,少吃寒凉和油腻的东西,特别是生冷冰镇的食物,能不碰就不碰。
第二,睡眠充足,气血才能“回本”。
晚11点到凌晨3点,是肝血和心血修复的关键时间。如果这个时间不睡,气血就补不回来,长期熬夜的人,脸色暗黄、黑眼圈重,就是肝血不足的表现。所以想补气血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早点睡,比吃什么补品都管用!

第三,适量运动,让气血流通更顺畅。
动则生阳,气血流通就像河水,流动起来才不会淤堵。每天坚持快走、太极、八段锦,动起来,气血才不会瘀滞。但要注意,运动不能太剧烈,过度消耗反而适得其反。
第四,食补+药补,双管齐下,才更有效。
平时可以多吃点补气血的食物,比如桂圆、黑芝麻、红枣、枸杞、阿胶,还有当归、黄芪、党参等中药材。但这些也要对症使用,别乱补,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调理。
总结一句话,气血足,人才有精气神!
很多人总觉得,等身体出问题了再去调理。可事实上,气血亏虚是慢慢累积的,不是一天两天的事。年轻时不觉得,等到四五十岁,各种毛病就找上门了。
所以啊,别等问题大了才去后悔,日常调养才是王道。吃好、睡好、动好,气血自然充盈,人也精神焕发,健康长久!
参考文献:
1. 《黄帝内经》
2. 《本草纲目》
365建站3.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关于气血亏虚的解读
4. 《中医基础理论》人民卫生出版社
5. 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中国营养学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