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传承 2024年度生活方式:重掌自己的幸福叙事
2024 年 12 月 15 日,北京地铁 3 号线一期、12 号线、昌平线南延一期剩余段同时开通运营。至此,北京地铁运营线路数量达到 29 条,总里程达到 879 公里。地铁车站、车窗上,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路线图。每个初访北京的外地游客都会忍不住多看它们几眼,一边感叹首都地界之大,另一边则对这种高效的出行方式感到由衷的羡慕。
但如果游客们有幸在早高峰时刻和上班族一起乘车,这份羡慕就会被打上一个问号。尤其在一些远郊车站,睡眼惺忪的年轻人步入车厢,一言不发。运气好的,还能捡到两个没有被游客占据的位子,把背包抱在胸前,和衣而睡。而大多数人就没那么幸运了。一位年近 50 的中年男子,不得不拉着扶手打盹。他胸口的蓝色波点领带露出一绺线头,和他瞌睡的身体一起晃动着。整节车厢就像一片安静的池塘,除了叮叮咚咚的到站播报能搅起一点波浪,大部分时间,鱼"的眼睛都是闭着的。
上下班高峰期,乘客在繁忙的地铁车站内使用自动扶梯|@视觉中国
这辆全员皆睡的列车,很难不让我们想到 2024 年的自己。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走得更快、更远,也在拉伸我们作为人的极限。在这个"慢下来"的节点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:这个效率,到底是属于谁的?如果说科技提升了每个人为他人或社会结构服务的"被动效率",那么在 AI 大潮的前夕,属于我们每个人的、真正能提升幸福感的叙事,又是什么?
幸运的是,2024 年,我们看到许多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关注"主动效率"。无论是去精神科检查注意力,迈开脚步走向山野,更加珍视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宠物,还是背"痛包"展示自己对二次元人物的喜爱,抑或用预制菜在短时间内就能烧出好吃的菜……他们不再沉溺于自我厌弃和他人的固化思维中,拒绝把自己当作问题,而是把身体健康、心理平衡、兴趣满足放在更重要的位置,开始聆听自己的内心。
皮皮最近有点心烦。他相处 7 年多的伴侣,最近被诊断出了"注意缺陷多动障碍"(ADHD)。在中国,这个疾病还有个家喻户晓的名字"多动症"。
"我当时第一个反应是,他在职场的上升渠道一下子变窄了。"皮皮的伴侣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中层职位,每天要工作到很晚才回家,"我观察过好几次他的工作状态。他一方面很容易被工作影响情绪,常常要回到家生闷气;另一个就是拖延症特别严重。一份明天要交的东西,他不仅白天不去做,熬到凌晨 3 点了还不干,非得等到早上 7 点多,看实在拖不下去了才开始工作。我们对生活都有一些明确的计划和目标,所以看到他这样我真的很担心。"
ADHD 是一种学龄期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,其中有 30%~50% 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,因此导致人际关系不稳定、工作或学习表现不佳、缺乏自尊等问题。根据《中国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(2023 版)》,成人 ADHD 患病率约为 3%。虽然症状不如儿童那么明显,但成人患者会继续受到冲动、烦躁、难以集中精力等问题的困扰。
截止到 2023 年,中国共有 55 个城市开通了地铁路线,线路总长度达到了 8543.11 公里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,极大提升了人们的出行效率,同时也将时间效率推到了极致 | 视觉中国
除了 ADHD 以外,许多心理学、精神病学的名词在今年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。以自恋型人格障碍(NPD)为例。在小红书上,这个词既可以形容老板,也可以解释综艺节目里嘉宾的脱序行为。而有关 ADHD 的讨论就更多了。皮皮的伴侣就是在抖音上看到博主分享的相应症状,发现自己全部满足后,才选择去看医生的。
"年轻人使用精神疾病术语描述行为的现象有积极的一面,也有需要警惕的地方。这种趋势减少了人们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,尤其是年青一代,他们不再把这当作一件隐晦或难以启齿的事情。然而,我也觉得这种现象有点过度流行的意味。从中国的角度来看,抑郁症或其他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出现,往往是长期受压和焦虑的结果。相对于简单地给症状命名或贴标签,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管理自己的焦虑情绪,避免压力超过身心健康的范围。"
这是徐凯文博士对这个现象的观察。徐凯文是一位精神科医师,也是北京大儒心理咨询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。他从 1997 年起从事心理咨询健康工作,曾任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副主任、总督导 12 年,提出著名的青少年"空心病"理论,引发社会热议与广泛关注。
对精神科医师而言,今年称得上格外忙碌。各地的相关门诊持续爆满,专家号排到了凌晨 1 点。而就在接受这次采访前,徐凯文刚刚做完一个工作坊。平时在北京,很多家长都会带着厌学、抑郁的孩子来找到他,寻求解法。
"传统的父母往往觉得孩子不愿意学习是因为懒、不努力,但他们可能高估了孩子的韧性,也低估了当前学业压力的巨大程度。比如,现在的小学生每天需要掌握的识字量是过去的 3~6 倍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,让很多孩子无法承受过高的学习要求,最终只能选择逃避。作为家长,如果一味指责孩子‘懒’,只会让他们觉得努力没有意义,选择‘躺平’。"
年轻一代对于自己的身体、情绪和心理有了更明锐的觉知,心理问题不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。在徐凯文博士看来 "相对于简单地给心理症状命名或贴标签,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管理自己的焦虑情绪,避免压力超过身心健康的范围" | 视觉中国
而另一方面,随着孩子步入社会,这种误解也会掉转方向。例如,一些自媒体博主在宣传心理学观点时可能夸大了家庭对人的影响。这种极端化的观点可能加剧亲子关系的紧张程度,同时让个人在面对失败时将责任完全归咎于父母。在徐凯文看来,许多内容只是通过个别经历得出一种解释问题的角度,并没有循证研究和实证实验来验证结论的可重复性。事实上,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会对心理学理论的适用性产生影响。在西方文化中,个人独立被高度重视,孩子成年后需要靠自己生活,而中国家庭往往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照顾。如果完全用西方心理学标准来评判中国父母,实际上是不公平的。
皮皮很认同这个观点。自从他开始接触心理学以后,最大的收获并不是那些理论知识,而是他更愿意和伴侣谈论工作,倾听对方的倾诉。"当我们不了解人的内心、大脑、社会环境的时候,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讨厌别人的状态:父母讨厌孩子懒惰,成年人自己讨厌自己效率低……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解释自己看到的事情。现在的我会主动去和他讨论他的工作。这会让我明白,他每天真的压力很大。所以我会告诉自己,这并不是他这个人的问题,而是他有时候的确是支撑不住了。而且就算他有这个疾病,他还是有权利快乐的。"
在采访的最后,皮皮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,不是三角形的,而是长方形的。大家互相支撑着彼此,在自己的位置上过好生活。用徐凯文的话来说,"重点不应该是一定要成为前 5% 的人,而是当国家整体发展得越来越好时,所有人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"。
2022 年年初,刚生完孩子的曼姐在抖音上看到了一种新的文玩品种:玉米。
"我们家的人都喜欢玩核桃,但我一直不太热衷。当我看到了玉米后,一下子就被吸引了,当场就花 998 元买了一根。不到几天就花了小 1 万元钱,因为真的是太可爱了。"
曼姐口中的玉米,并不是我们平时吃的品种,而是今年文玩界的新宠:宝石玉米。这种玉米最初由美国人 Carl Leon Barnes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研制。最初它并没有获得过多关注,直到 2010 年后图片社交媒体的出现。和抹茶饮料一样,这种晶莹剔透的小玩意儿给 Z 世代带来了过去无法想象的颜色和质地,从此一炮而红。传到中国后,只要品相好的宝石玉米,价格就能达到大几百元。而后又出现了带血丝的新品种——宝血。这种宝石玉米的颗粒上有天然的血丝纹路,卖得贵的,可以高达几千甚至上万元。随着种植户开始研究如何大规模培育宝血,这种玉米的量产逐渐实现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而这其中就有曼姐。当时,中国爱好者盘玩的主要还是菩提玉米。宝石玉米还是一种极其小众的爱好,缺粒的都很贵,随随便便一根都得 4 位数。所以到了 2022 年年底,曼姐在天津包了 6 个暖棚,开始种植这种品种。"因为我本身就是农大毕业的,我就请教师兄,还有专门研究玉米的老师,种植经验都是一点点累积出来。"
种植文玩玉米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——从授粉时的天气变化,到虫害和基因不稳定性,这些都让玉米的良品率只有 30% 左右。尽管如此,曼姐却乐此不疲。用她的话来说,经过自己手的玉米已经有上百万根了,一般的已经入不了她的眼。
现在,曼姐经常会在抖音上直播,卖自家地里种的玉米。而爱好者把毛料买回家后,如果还想对它们做进一步的个性化加工,就可以请到小燚这样的手艺人。
打开小燚的小红书账号,一根根色彩缤纷、形状修长的玉米映入眼帘。有的像泼墨山水画,深深浅浅的紫色从玉米上蔓延开来,晶莹剔透。有的则如同打翻了的彩虹糖,每一颗都色彩不一,让人爱不释手。在采访中,小燚也展示了中文里竟然有这么多词汇可以来形容一根玉米。普通人的焦点无非停留在不同深浅的黄色。但在小燚的眼中,她看到的不仅是颜色,还有质感。"喏,这一根是实色的,上面带了点血丝,偏油画质感的;那一根叫奶盖,它的底下是透的,但面上有一层实色;这里还有高透,也分两种,一种叫琉璃透,还有叫灯泡芯的。"
不熟悉手艺人的看客,大多以为小燚的工作就是给玉米染色。但事实上,手艺人从不会对玉米进行染色。这是因为文玩玉米的魅力在于它和盲盒一样的随机性,每根玉米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色彩与质感。作为手艺人,她只会将原本粗糙的毛料打磨、修补、调整成精致的艺术品。"我们在处理文玩玉米时,首先要保证它的桩型是顺直的。比如,有些玉米长得不太规则,中间有些地方没有长满,会出现我们称之为花心的小洞。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把它调整顺直,把缝隙做平,再把头部修成圆弧形。处理这些地方就像梳理头发的毛流一样,需要把每一部分都整理得统一流畅,这样整体看起来才会更加赏心悦目。"由于玉米本身容易生虫,还需要做防虫、防潮的处理。
据小燚的观察,只要是喜欢玉石,或者玩多肉的女生多半都会喜欢文玩玉米,因为她们第一次可以把这种晶莹剔透的质地握在手里,不管是用来解压,还是单纯的盘玩。而到了今年,玩家群体中男性的比例开始逐渐增加。
小众文玩玉米、菩提根、小众运动攀岩、越野跑的崛起,小众兴趣痛包、谷子开始成为年轻人的精神寄托。越来越多人开始在个性化兴趣中找到专属的快乐,拒绝迎合潮流 | 受访者供图
除了玉米,今年还有一种"谷子"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。但它并非农作物,而是来自英语" Goods "(货品)的音译。而在二次元界,谷子通常指的是游戏、角色的周边产品。除了常见的日本动漫、游戏周边,近年来以米哈游为代表的中国公司也大力发展周边产业,淘宝店更是经常断货。
Michelle 从很早就开始购买二次元周边。她的收藏范围涵盖了米哈游的游戏周边、日本动漫的角色商品以及虚拟主播的衍生品。从亚克力钥匙扣到角色毛绒玩偶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,承载着她对虚拟世界角色的深厚感情。
在谈到购买行为时,Michelle 表示,女性玩家的崛起正在为这个市场带来全新的视角和玩法。以米哈游的周边为例,她提道:"早期的周边更倾向于普通的亚克力立牌、吧唧(徽章)、模型,而现在更注重细节和生活化,比如,角色印象服、毛绒玩具,甚至是手机散热器。这种变化不仅丰富了市场,也让这些小众爱好从边缘逐渐走向大众视野。"
Michelle 新买的指偶|受访者供图
和文玩玉米一样,二次元迷们也会找到小燚这样的手艺人来委托定制。以玩偶为例。玩家们早已不满足于官方出售的造型,而是会在 QQ 群中聚集,讨论造型、众筹、联系生产厂家、宣传、售卖。而这些形形色色的"娃",又可以被放入一个又一个的"痛包"中,被背上街展示。这种包内置透明隔层,可以将亚克力立牌、小玩偶等物件整齐地排列其中,既是个人爱好的宣言,又是行走的展览。虽然痛包早已在日本流行,但随着中国厂商的生产,价格的降低让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。如今,在上海的街头,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着这样的痛包。
二次元爱好者在 QQ 群里分享定制"娃"的信息|受访者供图。
在中国,像这样拼"娃"的群还有很多很多。在算法构筑的格间中,爱好者们抱团取暖,互相欣赏彼此的收藏,为他人的生活送去一个又一个的点赞。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这些格间,那么从地下到主流,也只是时间的问题。从以攀岩为代表的户外运动,到宠物行业,我们都能看到相似的发展轨迹。
尽管痛包和文玩玉米的展示方式各有不同,它们的意义却是相通的。些许"抽象"的外观下,每个人都为手中的物品注入了真实的情感,成为他们的寄托。正如 Michelle 所说:"痛包的意义在于展示自己喜欢的东西,而不是迎合别人的期待。"她并不完全遵循二次元社区里约定俗成的规则,比如,一定要用某个特定牌子的包,而是更注重是否能够忠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喜爱。曼姐也感慨道:"有些人看到一根文玩玉米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时,会觉得不可思议。但对真正喜欢它的人来说,这不仅仅是一根玉米,而是独一无二的存在。"
这已经是小七今年第三次去日本了。10 月国庆长假,她和男友去了一趟福冈。从上海飞过去,最快一个半小时就能到。在那儿的 5 天里,他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吃东西:从人均 2000 元的怀石料理,到几百元的居酒屋和烧鸟,一网打尽。
"我现在已经不会在上海去太贵的饭店了,几千元的 Omasake 根本没花头。平时我们两个自己买菜做饭,也会尝试一下‘地中海饮食’‘抗炎饮食’这种新的搭配。"
虽然"飞日本吃饭"这件事情只是一地的个例,但不争的事实是,中国人今年在外出就餐上的花费明显出现了下滑。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,2024 年上半年,北京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 万元及以上的餐饮企业利润总额为 1.8 亿元,同比暴跌 88.8%。而同样的数据,上海的住宿和餐饮企业则录得 -7.7 亿元。高端餐饮几乎哑火,受到讨论的反而是人均 50~100 元的湘菜馆子和更便宜的早餐店。
2018 年起,芥末开始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分享做菜心得。做饭对于芥末来说,有了和自己妈妈完全不同的意义,是在主动创造美好生活|受访者供图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,则是生鲜行业的高歌猛进。今年三季度,叮咚买菜营收达到 65.38 亿元,净利润同比增长 9 倍。而在线下,以胖东来、山姆、盒马、奥乐齐为代表的超市也动作频繁。"拼会员卡"的邀约比比皆是。
食材有了,怎么做是另一个问题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思传统中式烹饪的局限性,并对"白人饭"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在抖音上,几百万人观看了一位英国大叔是如何仅用烤面包、三文鱼、芝麻菜解决一日三餐的,并亲切地称呼他为"干巴大叔"。问题是,对于习惯了镬气和生鲜的中国人,"白人饭"真的能被融入到中式厨房之中吗?
从 2018 年起,芥末就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分享做菜心得,开始是文字,后来转为视频。现在,她已经是一个全职的美食博主。除了分享菜谱之外,还经常会通过直播的方式售卖各地的食材:挪威青花鱼、广西荔浦芋头……
和很多年轻人一样,芥末在家上班,也因此调整了自己的就餐时间,一天吃两顿。"吃三顿饭的话,时间被切碎了,老要去做饭;而且如果一天不出门的话,真的吃不下去。"早上的偏"白人饭"一些,一般都是起油锅少、不起油锅的简易西式餐食:一份简单的面包,加上一些奶酪、沙拉和蛋白质丰富的食材。晚饭的话就做得复杂一点,会尝试从短视频和日剧里看到的菜谱。晚上如果馋,还会来点零食:红酒配干酪、坚果都是她喜欢的。
"与其说追捧白人饭,不如说大家都在探索新的烹饪方式,让传统烦琐的中式厨房更贴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。比如,我自己就经常会用‘预制菜’。"芥末毫不避讳地表示。外界常常对"预制菜"抱有偏见,尤其当餐厅使用这些半成品时,便会引发对"偷懒"和品质的质疑。但在芥末看来,对于自己做饭的人,正规的预制食品工厂拥有更高的卫生标准,也能带来稳定而安心的口味体验。
最近,芥末买到了一款云南的速食面。虽然听起来简单甚至有点" low ",但在她眼里,速食面早已进化到一种全新的层次——不再是简单的油炸面饼和味精汤粉的组合,而是有着精致食材和丰富风味的"速食精品"。"那些冻干的配料,比如,薄荷、韭菜、香菜,让速食面也能有层次丰富的香气和味道。"这种面,甚至比自家楼下商场的手工面馆更令人满意。"怎么说呢?速食的味道已经让我有了惊艳感,而非敷衍的感觉。"
另一种长期囤货的食材,是金枪鱼罐头。芥末不喜欢味道特别复杂的罐头,坚持选择简单调味的金枪鱼,偶尔混搭土豆片。她觉得这样的罐头开袋即食,煮菜的时候随便放一罐都很好吃。
站群论坛相比她的"速食派"风格,芥末的母亲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。她回忆起母亲做饭时总是围绕着几道固定的菜品打转,比如,茄子、蒜苗、木须肉。"我妈只喜欢做她喜欢吃的那几样,几乎不变。"这让芥末小时候有些抗拒,毕竟天天吃重复的东西,多少会让人厌倦。
而芥末自己则完全不同,她喜欢尝试各种新食材和新菜谱,不愿意将做饭变成一种机械的重复劳动。在她看来,做饭这件事应该是带有探索和成就感的。她喜欢尝试更多的食材。如果天天老做那几样,她就觉得特别烦,觉得自己是个做饭的阿姨。但如果每天尝试点新的东西,她会觉得自己不是在例行公事,而是创造了什么。
对中国人而言,"吃好喝好"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大快朵颐,更是对未来岁月的美好想象。而这份"好",已经从对食材新鲜、高级的追求,转变为让日常的烹饪与新生活变得更为兼容。临近新年,芥末也在准备过节的食材。她的清单上有潘纳托尼面包、国王饼这样的东西。这种甜食她平时不敢多吃,但如果是朋友聚会的话,她就会买来给大家分享:"我很期待过节的时候和朋友们的聚会。今年大家都碰上不少事情,所以一定要准备点好的犒劳一下各位。"
毕竟,还有什么比回家吃饭更让人开心的事情呢?
编辑|周鑫
文字|阿灶
图片|除标注外,均为受访者供图
排版|师钰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