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传承 围绕“三条路径”守牢耕地红线 做大做强“甜蜜”事业
本文转自:人民网-广西频道
365站群来宾市武宣县思灵镇: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围绕“三条路径”守牢耕地红线 做大做强“甜蜜”事业
思灵镇连片蔗海景观。覃彩梅摄
来宾市武宣县思灵镇用活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把准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”方向,以“连片实施”为抓手,以“整村推进”为导向,围绕三条路径建立起耕地保护新格局,蓄力发展糖料蔗产业,牢牢端稳“糖罐子”。目前,全镇耕地保有量5.1万亩,超出任务目标0.64万亩,糖料蔗种植面积达3.7万亩,实现耕地保护红线不突破,“甜蜜”事业做大做强有保障。
找方向,做好顶层设计强力支持
一是在机制上做好文章。推行“田长制”,编密“责任网。成立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、研究出台《思灵镇全面推进田长制实施方案》等六项配套制度,健全完善耕地保护工作机制。2021年以来全镇耕地面积总量增加2.2万亩,实现连续3年净增加,稳扛耕地数量、质量、生态“三位一体”保护的政治责任。二是在思路上做出调整。加强对土地整治的整体谋划、系统布局,选定“群众基础好、村民热情高”的太平村为突破口,一周时间高效完成土地清理2200亩,形成“以点带面”示范带动效应,为“连片实施”打下基础,成为自治区工作现场会参观点。三是在产业上做优布局。立足武宣县“国家糖料生产基地县和广西糖料蔗生产重点县”定位,在土地整治后持续“整村推进”高标准农田(蔗田)建设,糖料蔗由2021年的1.97万亩扩面到2024年的3.7万亩,种植面积实现“三连增”,预计产值达1.2亿元,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支柱产业,不仅保持耕地属性更遏制耕地二次流出,实现了耕地保护和糖料蔗发展的双赢局面。
尊民意,决策民主落地群众受益
一是开展接地气立体化的宣传。利用悬挂横幅、发放宣传资料等“大水漫灌”的方式拓宽宣传覆盖面,通过召开村民大会、入户走访等“精准滴灌”的方式提升宣传精准度,构建起“多角度+全方位”耕地保护宣传模式。2021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万余份,田间地头协商议事600多场、入户宣传超5000次,将耕地保护讲到群众心坎上,在党员、骨干引导下,群众主动恢复耕地面积累计达到1.28万亩,掀起部分群众返乡植蔗热潮。二是推行“以小并大”解决土地综合利用问题。因地制宜推进“小块并大块”土地整治,不搞“机械化”“一刀切”式的土地流转,在涉及土地流转价格、期限、用途等重要环节,由村民自主协商确定,形成“民主讨论—地块测量—路网划定—双轮抽签—定桩确认”工作模式,减少了边界纠纷和耕作纠纷,破解了土地过度分散制约发展的难题,推动了土地实现集中连片经营。2021年以来,全镇实施“以小并大”改造2.2万亩,覆盖9个行政村,部分双高基地糖料蔗亩产量从6吨提高到10吨。三是创新工作方法精准破解难题。为抢抓春耕时节,避免土地整治影响农业生产,思灵镇顺应民意,大胆创新工作方法,在古樟村桃村片区、灵池村独山片区3800亩糖料蔗种植基地采取“前期统一种地、后期统一分地”的办法,引导群众与制糖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,由糖企统一调配耕种机械,抢在春雨到来前种下蔗种提前备耕,“统种统分”的工作模式为甘蔗丰收打下坚实基础,走出了一条群策群力发展“甜蜜”产业的样板之路。
提质效,促甜蜜事业高质量发展
一是引进糖企进行全要素保障。引进制糖企业进驻扶持,引导农户在土地综合治理后的地块发展甜蜜产业,推行标准化种植模式,提供“砍树勾根、机耕机种、培土覆膜、飞防植保”等服务,在滤泥还田增肥、农资购买补助、种蔗技术扶持等方面提供每亩最高1900多元的补贴,一站式解决农户后顾之忧。二是科技赋能糖料新质生产力。引进全县首家甘蔗分布式机收站点,为蔗农砍运甘蔗节省削叶、捆绑环节,打破“传统收获”模式,甘蔗收割全程机械化,提高了工作效率,节省了用工成本,降低糖料蔗含杂率,实现蔗农和糖企双赢。当前,思灵镇分布式机收站点一个榨季可加工糖料蔗达2.5万吨。三是推进蔗叶综合利用产业链。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+蔗农”的生产经营模式,引进综合利用高效能企业,延伸甘蔗综合利用产业链,实现“一根甘蔗吃干榨尽”,充分发挥生态产品价值。当前全镇引进7家青储饲料加工企业,推进蔗叶饲料化、肥料化利用,实现蔗叶变废为宝,蔗叶综合利用率达92%,延长蔗糖产业链。2021年至今,全镇累计收储加工蔗尾4.3万吨,增加综合效益1600多万元,实现农民增收、企业增效、产业增值。(来宾市自然资源局)
思灵镇灵池村群众机耕作业中。覃彩梅摄